“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”(人民論壇)

“三丘田算術平均數畝產是911.7公斤!”不久前,聽到湖南衡南傳來的喜訊袁隆平院士高興極了。這意味着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畝產突破1500公斤,再創歷史新高。近年來,從海水稻接連突破畝產600公斤、700公斤、800公斤大關,到“巨人稻”等新品種問世,中國水稻不斷帶來驚喜。
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“確保國家糧食安全,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”“十三五”時期,我國糧食生產交出亮麗成績單。看總量,糧食年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1.3萬億斤以上;看人均,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72公斤,高於世界平均水平;看自給率,水稻、小麥自給率保持在100%以上,玉米自給率超過95%……糧食安全根基不斷築牢,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“壓艙石”作用。

據預測,今年糧食平均畝產提高近兩公斤。近兩公斤看似不多,卻能預計帶來約35億公斤的糧食總產增量,足夠2300多萬人一年的糧食消費。其背後,歸功於這樣若干個“新”。灘塗沙地成“良田”,新種子是“密碼”;從鎬鋤鐮犁到全程農機,從憑經驗幹活到靠數據種田,這是新機械、新設備的普及;稻蟹共生、稻鴨共生取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贏,源自新模式的推廣。“十三五”時期,我國從政策扶持、資金投入等方面提高農業技術裝備信息化水平,爲糧食生產持續注入新動能。事實證明,耕地面積有限,技術進步無限;資源要素有限,創新潛力無限。

“十三五”時期,我國糧食生產突出了“穩”。其中,穩政策是穩面積、穩產量的前提。5年來,我們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,落實15.46億畝以上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,守住了糧食生產的“命根子”;我們穩定完善扶持糧食生產政策舉措,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等,穩住了全國人民的“糧袋子”。從中央到地方,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措施增強了廣大農民的獲得感、幸福感安全感,也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、主動性和創造性,讓糧食安全的根基穩如泰山。

土地從不辜負辛勤汗水。忙碌在田間的農民,服務一線的農技員,“把論文寫在大地上”的科學家……一份份努力,守護着春種秋收夏耘冬藏。今年,面對春耕備耕的“疫情關”,農戶及時下田備種育秧,確保抗疫生產兩不誤;面對水稻雙搶時的“洪澇關”,人們不分晝夜搶種補種改種,“水退到哪裡,就種到哪裡”;面對秋收前的“颱風關”,科技人員及時改裝機械,確保顆粒歸倉……當全球糧食市場波動,我們闖關奪隘、不懼風雨,靠辛勤努力澆灌出來之不易的農業果實,爲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

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,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,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。對我們這樣一個有着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,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,手中有糧、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。面向未來,我國中長期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,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壓力較大。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,深入實施藏糧於地、藏糧於技戰略,推進優質糧食工程,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,開展糧食節約行動,我們就能爲端牢中國飯碗不斷增添信心和力量。

稻飄香、黍金黃豆莢鼓、谷滿倉……最是豐收悅人心。奮進新徵程,我們堅信,中國人民有能力把糧食安全緊緊抓在手上、扛在肩上,以豐收的碩果迎接更美好的明天。